close

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研究動態(2017年第1期)

從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瞭“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起,到2017年10月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以來,扶貧政策一改以前的“大水漫灌”式為“精確滴灌”式,得到瞭實在的效果。而由於各種原因,我國中西部邊疆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扶貧工作尤為艱巨,國內也在不斷探索有效精準扶貧的新途徑,本文將近期關於國內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相關研究進行瞭梳理,希望從不同角度探討該問題,以期對推進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有所裨益。

中央民族大學宋才發在《民族地區精準扶貧基本方略的實施及法治保障探討》(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民族地區既是“十三五”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又是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的“短板”。破解民族地區整體貧困必須實施精準扶貧,而中國的精準扶貧將為世界減貧脫困產生示范效應。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實施精準扶貧的“硬骨頭”,“大水漫灌”是精準扶貧難以跨越的陳舊方式,“過度依賴外力”是困擾精準扶貧的惰性思維,“盲目樂觀”是阻滯精準扶貧的不切實觀念。在精準扶貧中,必須依靠法律制度助推民族地區貧困人口整體脫貧,作者在文中提出以下幾種途徑:(一)從憲法制度上保障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生存權。各級政府要把民族地區整體脫貧工作,放到憲法保障的公民各項合法權利實現的高度來看待,上升到實現各民族群眾生存權、發展權的高度來思考,充分認識到這是少數民族群眾平等享有各種合法權利的重要體現,也是從根本上維護國傢統一、領土完整、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邊疆安寧的本質要求;(二)從選賢任能上促進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發展權。加強貧困鄉鎮領導班子的建設,強化脫貧攻堅的領導責任制度,建立嚴格的扶貧考核督查問責機制,實行嚴格的脫貧攻堅問責制度,一方面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一方面建立重大“涉貧事件”的快速反應、果斷處置機制,從選賢任能上保障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發展權的實現;(三)從教育公平上杜絕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代際傳遞。在各級政府的扶貧攻堅資金中,加大對貧困地區中小學教育的投入,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幫助貧困地區學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折不扣地實行教育免費,不再讓任何一個孩子因為傢庭貧困而失學;(四)從生態保護上維護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補償權。民族自治地方應取消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地區的GDP考核,探索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國傢必須盡快完善生態環境立法,支持民族地區合法有效地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資源,尤其要制定出臺適應這些區域特點和需求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李忠斌在《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的“村寨模式”研究——基於10個特色村寨的調研》(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1期)一文中,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載體來研究精準脫貧,作者認為對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而言,特色村寨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戰場之一,在特色村寨脫貧攻堅過程中,其民族文化等各種資源將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特色村寨也將起到帶動和示范作用,有可能成為率先脫貧的對象。因此,建設好特色村寨,對加快民族地區的整體脫貧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分別通過對特色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發展、民族旅遊、產業發展、村寨環境保護、異地重建、教育培訓等對精準脫貧影響進行分析後,認為應將特色村寨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產業結構調整、村民意願、各類資源整合、特色民居、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等相結合,並應具有極化效應和淋下效應。作者提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宏觀政策。制定相應的政策加以統籌,如對特色村寨建設資金和精準脫貧資金“打包”使用,根據工作安排和項目建設需要統一集中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建成一個,脫貧一批;(二)確立政府主導,激發村民活力。確立政府的主導地位和責任意識,各級部門和幹部要開展深入細致的工作,同時要出臺具體的激勵政策靜電油煙處理機,調動廣大貧困人口的脫貧積極性,形成脫貧攻堅的合力;(三)堅持產業導向,優化協同機制。堅持產業發展導向,構建精準脫貧的產業支撐體系,讓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獲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部門要打破行政壁壘,強化整體意識,形成高效的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四)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考評機制。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建立動態考評與激勵約束相結合的考評機制,確保資金投入安全高效和建設效果的可視性和可獲得性;(五)搭建互通平臺,推動村鎮互促。發揮好特色村寨的“圈形增長”拉動作用,產生明顯的極化效應,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格局。利用政府、市場的雙重力量,搭建起集要素、資金、人才、信息、規劃、營銷為一體的互通平臺,發揮平臺在村—鎮建設中的“推—拉”作用,實現資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青海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張迎春在《精準扶貧視角下青海牧區民生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1期)一文中,利用統計學的方法從教育、就業收入、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居住生態環境、社會穩定和諧六大方面,選取18個評價指標構建青海省牧區民生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指標的權重並進行一致性檢驗,再結合青海省牧區民生實際狀況,評選出影響民生的重要指標,采用因子分析法,找出解決民生問題的關鍵,從精準扶貧角度為民生保障提供政策性建議。通過實證分析顯示,近年來青海牧區民生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但總體水平相對較低,尤其是在教育、醫療衛生和交通建設方面尤為落後。通過對青海典型牧區海西州、海南州和玉樹州的民生發展水平的實證分析可得,工業經濟發展較快的海西州綜合民生指標水平較高;畜牧經濟落後的玉樹州民生指標水平最低,也反映瞭青海牧區民生發展水平的主要制約因素為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所以,發展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是精準扶貧、改善民生的基礎。作者給出三點政策建議:(一)找準區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具體來說,首先,應以擴大內需作為青海牧區經濟發展基點,以消費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其次,發揮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主體作用。最後,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二)加強牧區教育,推動公平的教育制度。要統籌城鄉教育,改善牧區辦學條件、增加財政補貼、提高教師待遇、落實好義務教育政策,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教育差距,推動公平教育的發展;(三)堅持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必須處理好精準扶貧、改善民生和生態保護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精準扶貧為切入點,民生保障為重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都永浩,丁嵐峰,左岫仙等在《職業教育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2017年第1期)一文中,闡述瞭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普遍滯後,教育發展不均衡,勞動者素質整體仍然較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扶貧,提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強脫貧致富能力,成為教育精準扶貧的一大方向和重要途徑。文章揭示瞭黑龍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論述瞭職業教育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促進作用,闡述瞭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專業獨特的扶貧優勢和職業教育服務黑龍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策與措施,為進一步開展職業教育服務黑龍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奠定瞭基礎與借鑒。作者指出,在黑龍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更好地推進黑龍江省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目前主要對策包括:加大職業教育投入,促進民族地區技能型致富人才培養;加強職業教育扶貧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對職業教育觀念的認識;建立“三位一體”管理體制,提高扶貧質量。具體措施主要有:(一)民族文化與技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利用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專業優勢,尋找與民族地區經濟與地域特征的最佳結合點,探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文化傳承產業化脫貧路徑;(二)電商物流專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利用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物流專業中高職銜接貫通培養省級試點項目優勢,與民族地區其他職業學院及民族地區企業合作,為黑龍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物流、電商人才培訓提供平臺,為企業開拓市場、擴大規模提供機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和人才支持;(三)畜牧獸醫、食靜電除煙機品制藥專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構建職業院校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涉農企業、貧困戶的利益聯動機制,探索建立“院校+企業+貧困戶”的民族地區扶貧模式;(四)構建體制機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體系。完善民族地區職業人才培養培訓體系,科學整合資源,完善民族縣、鄉、村三級職業培訓體系。



廚房油煙處理


9F72564E8A3687A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gi284ye24 的頭像
    kgi284ye24

    小馬的好康推薦

    kgi284ye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